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_果冻天美a∨传媒_免费又黄又爽的禁片视频_天堂8资源8在线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2023 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發布時間:2023-02-28

      馬鈴薯病蟲害主要有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瘡痂病、黑痣病、黑脛病、病毒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等病蟲。預計2023年馬鈴薯晚疫病呈中等發生態勢,其中,西南及武陵山區、西北、華北和東北產區局部偏重流行風險高。為有效控制馬鈴薯重大病蟲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以馬鈴薯晚疫病為重點,兼顧其他氣傳、土傳病害和蚜蟲、地下害蟲等。主要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綠色防控覆蓋率51% 以上。

      二、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優先采用抗病品種,選用優質脫毒種薯,推廣種薯處理等技術,根據病蟲害發生動態調查監測結果,綜合防治、科學用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農戶聯防聯控,提高防控效果。

      三、防控分區及重點對象

      以馬鈴薯晚疫病為重點,兼顧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瘡痂病、粉痂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區域重點病蟲種類。同時,各產區要根據實際,注意做好馬鈴薯環腐病、黃萎病、青枯病、薊馬、雙斑長跗螢葉甲和豆芫菁等病蟲害的防控。

      (一)西南及武陵山種植區:包括貴州、四川、云南、重慶、湖北等省(市),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病毒病,兼顧黑脛病、瘡痂病、薊馬等病蟲。

      (二)西北種植區:包括甘肅、陜西、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蚜蟲,兼顧環腐病、瘡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蟲、雙斑長跗螢葉甲等病蟲。

      (三)華北種植區:包括內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瘡痂病、粉痂病、黑脛病、地下害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兼顧環腐病、黃萎病、豆芫菁、薊馬和蚜蟲等病蟲。

      (四)東北種植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瘡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兼顧蚜蟲、環腐病、黑脛病。

      四、主要技術措施

      (一)播期防控技術

      1.輪作防病蟲技術。實行三年以上輪作防治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與玉米、小麥、大豆、蠶豆等非茄科作物輪作倒茬;精細整地,當地溫達到10℃以上開始播種,播種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溫偏低和播種過深出苗緩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
      2.選用抗病品種和脫毒種薯。根據不同生產區域特點選擇適合的抗病、商品性好、高產、耐貯運的品種。選擇脫毒馬鈴薯原種或一級種薯播種。
      3.種薯切刀消毒技術。播種前先把種薯放在室內攤放5—6 天,進行晾種,不斷剔除病薯。在種薯切塊過程中,用75%酒精蘸刀或3%來蘇水、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多把切刀輪換使用。將種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塊,保證每個薯塊上帶2—3個芽眼,切塊大小應均勻一致。
      4.種薯處理技術。種薯切塊后選用咯菌腈、氟環·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任意一種藥劑進行種薯拌種,也可選用甲基硫菌靈+ 春雷霉素、白僵菌、蘇云金桿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劑拌種,防治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拌種后晾干,裝入網袋小垛擺放,保持良好通風,促使傷口愈合,1—2天后播種。
      5.隨種壟溝施藥防病技術。對土傳病害嚴重的地塊,全田施用芽孢桿菌生物菌肥或菌劑。如果田塊以黑痣病、枯萎病和黃萎病等真菌性土傳病害為主,播種時溝施嘧菌酯或噻呋酰胺,如該田除上述病害還有晚疫病、瘡痂病等病害發生,溝施氟啶胺及微生物菌劑等。
      (二)苗期病蟲防治技術
      苗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地下害蟲等。在云南、貴州、四川等降雨量大的晚疫病高發區,如出苗后氣溫達到18℃以上,同時遇有連陰雨天氣,或根據晚疫病田間監測預警系統信息,及時噴施苦參堿、代森錳鋅、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護性藥劑1—2次進行保護預防。如出現中心病株,可噴施丁子香酚、烯酰嗎啉或氟菌·霜霉威等內吸性治療劑1—2次消滅中心病株。對于地下害蟲,利用燈光誘殺,每20—30畝布設1臺殺蟲燈,夜間定時開燈誘殺,盡量避免誤殺天敵。也可利用性信息素誘殺成蟲,每畝設置2—3 個性誘捕器,設置高度超過馬鈴薯植株頂端20厘米左右。成蟲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
      (三)塊莖形成期防治技術塊莖形成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瘡痂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該期晚疫病防治可噴施保護性殺菌劑2—3次。根據田間監測預警情況,適時選用代森錳鋅、氟啶胺、氰霜唑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的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用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滴灌1—2次。如有黑脛病、青枯病等病害發生,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霉酮等藥劑滴灌或灌根 2—3次。二十八星瓢蟲防治應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面噴霧1—2次,施藥間隔期7—10 天。蚜蟲防治,在采取鏟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等農業措施的基礎上,優先選用苦參堿、除蟲菊素等生物藥劑防治,也可采用吡蟲啉、噻蟲嗪等化學藥劑噴霧防治。
      (四)塊莖膨大期防治技術塊莖膨大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豆芫菁等病蟲,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晚疫病防治依據田間監測預警系統或田間病圃監測結果確定噴施最佳時間,選擇內吸治療劑和保護劑同時使用,防治藥劑可選用烯酰嗎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菌·霜霉威、唑醚·氰霜唑、烯酰·錳鋅等藥劑。早疫病防治可選用苯甲·丙環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甲·嘧菌酯、噁酮·氟噻唑等藥劑。施藥間隔根據降雨量和所用藥劑持效期決定,一般間隔5—10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噴。早疫病嚴重且植株長勢較弱的地塊,可增施2次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滴灌1次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黑脛病、環腐病和青枯病嚴重的地塊,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霉酮等藥劑滴灌或噴淋2—3次。馬鈴薯塊莖蛾防治前期選用食誘、性誘、燈光誘殺等理化誘控技術,控制成蟲數量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卵孵化盛期至二齡幼蟲分散前的藥劑防治,可選氨基甲酸酯類或擬除蟲菊酯(或與其他生物農藥混合使用)進行葉面噴霧。
      (五)收獲至貯藏期病蟲防控技術收獲前7天左右殺秧。殺秧后至收獲前噴施一次殺菌劑,如烯酰嗎啉、氫氧化銅或噁酮·霜脲氰等,殺死土壤表面及殘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傷薯塊。殺秧后如不能及時收獲,種薯田還應加噴1次吡蟲啉防治蚜蟲,避免種薯感染病毒。收獲后馬鈴薯在庫外放置1—2天,促進愈傷組織形成。入庫時剔除病、蟲薯,對塊莖蛾重發區,薯塊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噴霧,晾干后入庫貯藏。庫內保持干燥和低溫(2—4℃)環境條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長和傳播。
      (六)加強統防統治。在馬鈴薯病蟲害發生盛期,根據系統監測及田間調查結果,組織專業化防治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將病蟲害重發流行風險降至最低。

      (來源: 全國農技中心